当前位置: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来源:回龙圩新闻网 作者:李耀华 编辑:李世峰 2023-12-28 09:49:04
—分享—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总牵引,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导向要求,努力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回龙圩实践。

组织群众参与建

乡村建设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明确这个主体主要是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主要是建设主体”。回龙圩在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等“六小园”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积极探索把党小组建在自然村上,形成了以自然村为建设单元、以“党小组+”为建设组织、以村民需求为建设目标、以村民为建设主体的乡村建设“民为主”模式。该经验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2021年以来,回龙圩在“六小园”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行“民为主”模式,认真践行和美乡村由农民来建、为农民而建的初心,真正让群众在乡村建设中当主体唱主角,群众主人翁地位得到了尊重,群众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群众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了从“花钱请”到“志愿干”,从“群众看”到“群众干”极大转变,破解了新形势下和美乡村建设建什么、谁来建、怎样建、建后怎么管等一系列新难题。目前,全区成立村民理事会66个,建成“六小园”6821处,其中小花园459处、小菜园3605处、小果园1027处、小公园186处、小禽园831处、小庭园713处。

因地制宜显特色

建设和美乡村,要因村制宜,体现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回龙圩按照因地、因户制宜的原则,以自然村为单元,充分利用村庄屋前房后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就势造景,坚持自然古朴、原汁原味,充分利用原有村容村貌,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将堆放多年的旧石板、旧砖瓦、鹅卵石,老旧废弃的石围栏、砖围栏、木围栏等特色“资源”,建成了小桥流水、花草树木、文化园地互相映衬的美丽“资产”,整个管理区更加生态宜居,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大大增强。

近年来,回龙圩通过鼓励村理事会组织动员各类老工匠、手艺人,组成技能型义工队伍,参与“六小园”建设,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保留了乡土、乡情、乡愁元素,成功打造了一批多形态、有特色、广受益、有故事的和美乡村,涌现了岗头源村、卫东村、回龙村等一大批和美乡村示范点。辖区内神仙洞小罗村精心找准村庄发展定位,围绕“七个一”(一水沟带、一石板路、一广场、一岩洞、一水井、一农具房、一义工礼堂)和“七个感恩”(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共产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乡亲、感恩自己)主题全面完成“六小园”建设,而今村庄变干净了,环境变优美了,邻里关系变和睦了。

协同监管防风险

乡村建设,要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发挥村民监督作用。回龙圩聚焦和美乡村建设之“和”,探索“六小园”清廉建设之路,建立了“村民理事会主推、村民理事长主抓、村民监督员主督”的“民为主”监督新机制,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以“六小园”为主要内容的和美乡村建设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等一系列新难题,走出了一条“监督以民为主、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民为主”监督新路径,实现了和美乡村建设“和”与“美”的互融共生高效发展。

回龙圩在实施“六小园”建设过程中,建立起用制度控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微治理”长效机制,用工、用料、用钱全过程由老百姓参与监督,切实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把好项目“民主关”、资金“使用关”、程序“过程关”,每一笔用料、用工、用钱事宜皆由理事长牵头,严格执行“两议四公开”(做到理事会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坚持每一笔用料用工用钱公开、理事会商议结果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公开、相关情况在村乡村振兴月例会上通报公开),真正实现了“村事村议、村事村办、村事村管”。三年来,全区共完成33个自然村“六小园”建设,形成了33本资料台账和33本财务专账。杜绝了办事不公、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村民“零信访”、村组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零违纪”,“六小园”建设“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四零目标。

易风移俗树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近年来,回龙圩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建立义工托管新机制,在各自然村成立义工服务组织,由义工服务组织托管红白喜事,走出了一条义工托管微服务、互帮互助树新风的根治大操大办旧陋习新路径。该经验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回龙圩通过成立义工托管组织、建立义工场所、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陋习,移风易俗成区内新潮流,文明新风成区内新风尚。2022年以来,全区盲目攀比基本杜绝,各自然村共组织义工托管服务600余批次,红白喜事费用成本减少2/3,人情份子下降了70%,全区大操大办陋习得以根治。(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第65期中青一班学员、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

来源:回龙圩新闻网

作者:李耀华

编辑:李世峰

本文链接:https://www.hlxxww.cn/content/646756/62/133966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回龙圩新闻网首页